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裴冕集贤待制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八
惟政之难。
非贤勿乂。
必稽于众。
允执其中。
实使群材。
用宏庶绩。
朕以国步未康。
朝经或阙。
思与文武荩臣。
咨谋善道。
尚书左仆射裴冕右仆射郭英乂太子少傅裴遵庆太子少保御史大夫白志贞太子詹事御史大夫臧希让左散骑常侍畅瓘检校刑部尚书王昂高昂检校工部尚书崔涣吏部侍郎李季卿王延昌礼部侍郎贾至王傅瑶等并集贤待制
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轻车都尉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799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曾祖善才,皇荆王侍读
祖尚素,皇润州曲阿县令
父庆休,皇渤海郡县丞蔡州刺史工部尚书
汝州梁县梁城乡思义里柳浑年七十四状。
公字惟深
其先河东人
晋永嘉年有济南太守卓者。
去其土。
代仕江左
公实后之。
柳氏自黄帝后稷降于周鲁。
以字命族。
因地受氏。
在左氏内外传及太史公书。
自卓至公。
十有一代。
为士林盛族。
著于南朝历代史及柳氏家牒。
惟公质貌魁杰。
度量宏大。
宏和博达。
而遇节必立。
恢旷放弛。
而应机能断。
其居室。
奉养抚字之诚。
仪于宗戚。
内行著焉。
其莅政。
柔仁端直之德。
洽于府寺。
而外美彰焉。
凡为学。
略章句之烦乱。
采摭奥旨。
以知道为宗。
凡为文。
去藻饰之华靡。
汪洋自肆。
以适己为用。
自始学至于大成。
耽嗜文籍。
注意钻砺。
倦不知游息。
威不待槚楚。
儒言雅旨。
夙有闻知。
年十馀岁。
有称神巫来告曰。
若相法。
当夭且贱。
幸而为释。
可以缓而死耳。
位禄非若事也。
公诸父素加抚爱。
尤所信异。
遽命夺去其业。
从巫之言也。
公不可。
且曰。
夫性命之理。
圣人所罕言。
搢绅者所不道。
巫何为而能尽之也。
令从之而生。
去圣人之教而为异术。
不若速死之愈也。
于是为学甚笃。
其在童幼。
固不惑于怪谲矣。
开元中汝州进士
计偕百数。
公为之冠。
礼部侍郎韦陟异而目之。
一举上第。
调授宋州单父
操断举措。
通乎细大。
絜廉检守。
形于造次。
云骑尉
秩满。
江南西道连帅闻其名。
辟至公府。
信州都邑
人罹凶害。
靡弊残耗。
假守永丰
公于是用重典以威奸暴。
溥太和以惠鳏嫠。
殴除物害。
消去人隐。
吏无招权乾没之患。
政无犯令厖茸之蠹。
宰制听断。
渐于讼息。
耕夫复于封疆。
商旅交于关市。
既庶而富。
廉耻兴焉。
既富而教。
庠塾列焉。
里闬大变。
克有能称。
遂表为洪州丰城
到职永丰之政。
而仁厚加焉。
衢州司马
夫器宏者。
耻效以圭撮之任。
足逸者。
难局以寻常之地。
公遂灭迹藏用
遁隐于武宁山。
偫公交书。
诸侯走币
皆谢绝不就。
方将究贤人之业。
穷君子之儒。
味道腴以代膏粱。
含德辉而轻绂冕。
遗荣养素。
恬淡如也。
朝右籍甚有声。
徵拜御史
公曰。
君命也。
安敢逃乎。
即日装束上道。
公常好大体。
不为细故。
家之迫速。
非其志也。
以疾辞。
右补阙
不隐忠以固位。
不形直以干名。
殿中侍御史
赐绯鱼袋。
江西
租庸使议复榷铁及常平仓。
便宜制置
得以专任。
和钧关石之绪。
出纳平准之宜。
国利人逸。
得其要道。
侍御史
江南西路都团练判官
时属支郡。
不知连帅之职。
公请出巡。
尽征之地。
大诘奸谬。
所至风动。
其有非常之政裕于人者。
必举其课绩。
归之使府
又以文采殷勤歌咏之。
俾其风谣颂声。
闻于他部。
达于京师而后已。
祠部员外郎
司勋郎中
馀如故。
就拜袁州刺史
公于是酌古良牧之政宜于今者。
宗而奉之。
考诸理国之说称于人者。
承而守之。
均利器用。
以致其富。
昭明物则。
以教之礼。
示优裕之德以周惠。
利缓九赋。
推广厚之心以固和。
慈保万人。
明其制量。
临长偫吏。
示之法禁。
考中备败。
无不得其极。
理行高第。
朝廷休之。
召拜谏议大夫
浙江东西道黜陟使
将举其能政端于外邦也。
公则修虞书之考绩。
汉代课第
处事详谛
无依违故纵之败。
奉法端审。
无隐忌峭刻之文。
时分部所系。
于公尤重。
陵江并海。
吴越之域。
皆所莅焉。
复命称职。
朝散大夫
又拜左庶子集贤殿学士
奉翊储后。
修其宫政。
统理文籍。
纪于秘府
尚书右丞
直而多容。
简而有制。
去苛削之文而吏皆率法。
务宏大之道而政不失中。
银青光禄大夫
右散骑常侍
泾卒之乱。
公以变起卒遽。
尽室奔匿于终南山
贼徒访公所在。
追以相印。
既及公而问焉。
公变名氏以绐之。
捐家属以委之。
贼遂执公爱子。
榜箠讯问
折其右肱。
而公不之顾。
即步入穷谷。
披草径。
秦岭
由褒骆朝于行宫。
上嘉其诚节。
不时召见。
公顿首流涕。
累陈计画。
贼平策勋。
轻车都尉
封宜城县开国伯
尚书兵部侍郎
初公名
字元舆
至是奏请改命。
以涤伪署之污。
是岁盗据淮浒。
方议讨戮。
宰相大理评事李元平者有名。
以为才堪攘寇。
拜为汝州
偫臣望声徇利者。
皆曰德举。
公独慷慨言于朝曰。
是夫喋喋。
衒玉而贾石者也。
王衍误天下。
殷浩中军
华而不实。
异代同德
往且见获。
何寇之攘。
时人不之信也。
未几。
盗袭汝州
元平归。
凡百莫不嗟服焉。
俄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登翊圣皇。
匡弼大政。
造膝尽规谏之志。
当事无矜大之容。
援下情于上。
以酌天心。
顺嘉谟于外。
用彰君德。
故致绩用茂著。
而人罕知之。
其章布于外。
敷闻在下者。
十一二焉。
贞元初
上以甸服长人。
天下理本。
于是亲择郎吏
分宰于京师外部。
未几而人谣大和。
击壤之颂。
归于帝力。
上召丞相告之。
左仆射平章事张延赏忭蹈称庆。
公俯伏不贺。
且曰。
甸服之政。
固宜慎重。
然此屑屑者。
京兆尹之职耳。
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
臣当选京兆以承大化。
京兆令长以亲细事。
夫然后宜。
舍此而致理。
可谓爱人矣。
然非王政之大伦也。
不知所贺。
上深然之。
汉惠曹参之言。
绛侯曲逆之对。
考之前志。
我无负焉。
既而西戎乘间入邑。
诈以请盟。
侍中北平王燧建议许之。
自公卿以下。
莫有异虑。
公独陈谋献画。
言戎之诈。
固不可许。
竟留中不下。
而前议遂行。
于是册命上将
莅盟诸戎。
戎果纵兵逼好。
大殴掠而去。
上召对前殿
嘉叹者久之。
时谏臣有廷诤陷于讪上者。
上未之善也。
公从容候间。
陈古以讽。
所以示宽裕之德。
招谠正之言。
词旨切直。
意气勤恳。
动合圣谟。
卒见纳用。
无何。
工人有以理乘舆服器得罪于左右者。
有司以盗易御物。
请论如法。
制初可之。
公不奉诏。
因抗疏曰。
迹其罪状。
未甚指明。
方春杀人。
恐伤和气。
上览之大悦。
即原其罪。
刑官慎恤之事。
正于邦典。
圣君含育之德。
彰于天下。
论者难之。
时上相与光禄卿裴腆不协。
候公休沐。
以御酒或阙。
阴请贬之。
制命既行。
公坚执不下。
请讯支计之吏。
校其供入之实。
原本定罪。
穷理辩刑。
竟获宥。
克复本职。
白志贞有羁靮之勤。
献利屡中。
上嘉其功效。
特宠异之。
方议大用。
公以为胥徒杂类。
出自微贱。
负乘致寇。
盗之招也。
累疏以闻而止。
公竭诚尽忠。
忧劳庶务。
有耄忘之疾。
恳迫陈让。
右散骑常侍
知政事
贞元五年二月五日
薨于昌化里。
终于散地。
故褒赠不及。
惟公致君之志。
孜孜焉不有怠也。
立诚之节。
侃侃焉无所屈也。
故处心积虑。
博蹇之道。
表于朝端。
弼违释回
朴忠之诚。
沃于帝念。
内有敢言之勇。
进当不讳之明
用能直道自达。
而无罪悔者也。
公累更重任。
禄秩之厚。
布于宗姻。
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
无一亩之宫以聚其族属。
待禄而饱。
佣室而安。
终身坦荡。
而细故不入。
其达生知足。
落落如此。
夫其子恭父慈。
善行也。
拊循制理。
能政也。
直廉洁静。
俭德也。
拒疑独断。
明识也。
冒危以捍牧圉。
大节也。
犯颜以陈吁谟。
至忠也。
有一于此。
尚宜旌褒。
矧兹备体。
焉可以已。
固当饰以荣号。
章示后来。
故吏遗孤。
沦寓遐壤。
久稽彝典。
罪在宗属。
评骘旧行。
敷赞遗风。
若乃扬孔氏褒贬之文。
周公惩劝之法。
徵于诔谥。
则有司存。
谨状。
言拣兵上殿劄子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七八、《司马公文集》卷一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经世八编》卷六九
臣窃闻朝廷近降指挥,拣选诸指挥兵士,补填近上军分。
其主兵之官,惟务人多,不复精加选择,其间明知羸弱,悉以充数。
臣以耳目疏短,闻之后时,不能豫陈可否,致事已施行。
然其得失利害之明,不可不尽为陛下言之。
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也。
臣窃惟当今国家之患,在于士卒不精,故四夷昌炽;
财用不足,故公私窘迫。
今纵不能澄汰衰老以省大费,而又平居晏然,非有警急,坐增无用之众,以长无穷之患。
臣不知为国计者,果如何也?
方今天下安乐无虞,而府库之积,随得随散,曾无羡馀
设不幸有螽螟水旱,饥馑相仍,盗贼猝起,戎狄内侵,不知陛下将何以待之?
此不可不为之先虑也。
臣窃观自唐室募兵以来,果能得武猛材力之士,犹为有益。
若不择勇怯而养之,臣不知其可也。
唐德宗以神策军使白琇圭京城召募使,应募者皆市井沽贩之人,有名无实。
及泾师犯阙,德宗琇圭以神策军禦之,卒无一人至者。
德宗狼狈失据,遂幸奉天
五代之际,军政尤紊,是以叛乱接迹,祸败相寻。
周世宗高平之战,士卒不精,故樊爱能、何徽所部先奔。
归而大阅诸军,悉简去老弱,选其精锐,以为侍卫亲军
由是甲兵之盛,近世无比,故能南割淮甸,北取关南,群雄畏服,所向无敌。
太祖皇帝受天明命,抚有大宝。
当是之时,战士不过数万,北禦契丹,西捍河东,以其馀,开荆楚,包湖湘,卷五岭,吞巴蜀,扫江南,服吴越
太宗皇帝绍丕烈,奋神威,遂拔晋阳,一统四海,堂堂之业,万世赖之。
今天下兵数,臣不能尽知,窃闻比于太祖皇帝时,其多数倍。
然元昊羌胡之竖子,智高蛮獠之微种,乃敢倔强河西,横行岭表。
国家发兵讨之,士卒或望尘奔北,或迎锋沮溃毁辱天威,为四夷笑。
由是观之,养兵之术,务精不务多也。
且今所选之兵,升其军分,增其粮赐,是宜感戴上恩,人人喜悦。
而窃闻京城之内,被选之人,往往咨嗟悲怨,父子相泣。
况于外方兵士,违去乡里,诀别亲戚,其为愁苦,不言可知。
使中外人情遑遑如此,岂惟久远之害,亦不可不以切近之忧,为万一之虑也。
兵者,国之大事,废兴之端,安危之要,尽在于是。
臣不知曾与不曾令两府大臣相与熟议经久利害,然后行之?
今在京兵士已经拣上分配诸军者,无如之何;
其未拣及外州军兵士,伏望朝廷特降旨挥,下应系拣军臣僚,须是一一躬亲,子细拣选。
好人材,有膂力,及得等样,别无疾患,方得拣上。
如已经拣中后,朝廷别差不干碍官覆拣,得却有不及等样及羸弱病患之人,其元拣军臣僚,伏乞重行贬窜。
仍自今后,每遇大段招拣兵士,并须先令两府臣僚同共商量,度财用丰耗及事之缓急,若须至招拣,方得闻奏施行。
并约束拣军臣僚,务精不务多,一如今来指挥
取进止。